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超链接》报道,五一假期过后,5月6日我们将迎来立夏节气,夏天就要来了。去年笼罩全球的夏季热浪不少朋友还记忆犹新,而今年的夏天,据说更热。

来自欧盟哥白尼气候变化服务局的气候学家表示,受气候变化和预期厄尔尼诺天气现象回归的影响,全球平均气温可能在2023年或2024年创新高。


(资料图片)

厄尔尼诺到底是什么现象,和史上最热夏天真的相关吗?都说天气预报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精确预报下周的气温都很难,气候学家这个史上最热夏天的预测靠谱吗?极端天气越来越引发全球关注,忽冷忽热的全球气候可能会带来哪些糟糕的影响?

又是一个史上最热?

厄尔尼诺是热带中东太平洋地区海温异常增暖的一种气候现象,热带太平洋大范围海温增暖时,海洋与大气发生相互作用,造成全球气候异常变化。这种异常的海温状态持续3个月以上,才能认定为厄尔尼诺现象。

有些媒体报道称,今年或迎史上最热夏天,全球气温将超过此前最热的2016年夏天。国家气候中心气候预测室副主任刘芸芸介绍,所谓史上最热的夏天是个全球尺度、年纪尺度的概念,具体到全球某一区域会存在很大的差异,并不见得一定最热。

从历史统计数据来看,厄尔尼诺年的确更容易出现全球变暖,如2015-2016年是一次典型的超强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年,2016年也成为有气象记录以来全球平均气温最高的一年。但对于我国而言,21世纪以来,2013年、2017年以及2022年都是我国的典型高温年,却都不是厄尔尼诺年。

因此,全球平均气温最高的年份与我国夏季的强高温年并没有必然联系。在3月时,国家气候中心也已经预测今年气温可能较常年偏高,但发生类似去年我国南方大范围的持续性极端高温事件的可能性很小。

极端气候的预测真的准吗?

根据《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判别方法》国家标准,当关键区(尼诺3.4区,即西经120°至170°、南北纬5°之间的区域)3个月滑动平均海表温度超过气候平均态0.5℃时,即进入厄尔尼诺状态,当持续5个月以上时则认定为一次厄尔尼诺事件。

目前厄尔尼诺的迹象已经较为明显,从国家气候中心的实时监测来看,热带中东太平洋地区次表层的海洋热量大量积累,将造成海表温度持续增暖。此外,东南信风对表层海水自东向西运动的影响有所减弱,这是启动和维持厄尔尼诺现象的一个关键因素。在这种背景下,多国预测今年约在秋冬季将达到中等强度的厄尔尼诺现象。

但对于史上最热这类极端天气或气候事件,想要准确预测并不容易。刘芸芸指出,极端事件意味着史无前例,而我们目前的预测技术往往是基于过往发生的历史数据,从中学习并挖掘其内在规律。并且,气温的偏高也不仅仅受到厄尔尼诺的影响,环流系统的异常、印度洋偶极子正负相位、中纬度西风带的反常以及全球变暖的大背景都会影响气温的变化。

1.5℃意味着什么?

从以往监测数据来看,当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会导致全球气候更加不稳定,高温干旱、暴雨洪涝等气象灾害频发。在区域分布上,东南亚、澳大利亚、南亚次大陆等地容易出现干旱,而从赤道中太平洋向东延伸到南美大陆西岸这些地区则容易出现降水增多,尤其是拉丁美洲的巴西、阿根廷等国易出现暴雨洪涝。

随着此次厄尔尼诺现象的形成和发展,增暖效应将更加显现,或使今明两年创下全球最高气温记录,甚至突破《巴黎协定》规定的1.5℃气温警戒线。

1.5℃看似不高,但其实会对全球造成巨大影响,其导致的洪涝干旱等气象灾害将直接扰乱全球粮食生产秩序,而气温的持续升高也会降低土壤肥力和粮食产量。受此影响,全球粮食作物品质下降,从而增加粮食浪费的可能性,增加饥饿人口数量。

不仅如此,气温偏高还将使风力作用减弱,静稳天气频发,导致雾霾天气增多,影响人体健康。极地冰川融化以及海洋酸化等问题,也将在全球范围内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

监制:梁悦

记者:富赜

编辑:罗江 彭毓姬

推荐内容